双波长荧光蛋白激发光源用于观察舞毒蛾的GFP的表达
用于观察GFP在舞毒蛾上的表达。舞毒蛾是对林木危害极大的昆虫,舞毒蛾的防治是做林业研究的重点课题。了解舞毒蛾的迁徙、繁育规律、遗传变异和种族差异对防治有很多的帮助。能够直接照射舞毒蛾的诱虫,通过佩戴观察眼镜用肉眼直接观察GFP在舞毒蛾上的GFP的表达。
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(Linnaeus)具有分布广、食性杂、为害重、幼虫顺风迁移等特点,是世界性的重要农林业害虫[1,2]。它起源于欧亚大陆,目前主要分布在亚洲、欧洲和北美洲,在北半球温带曾大范围的暴发。舞毒蛾在国内几乎各省均有分布,幼虫以树叶为食,危害多种针阔叶树种和果树,其寄主多达500 多种,尤其是杨树、柳树、桦树、枫树、栎树等,甚至危害苹果、梨、柑橘等农作物[4,5]。有效控制舞毒蛾种群密度,使林木免受为害,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。
舞毒蛾1年发生一代。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。第二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幼虫孵化。孵化的早晚同卵块所在地点的温暖程度有关,于石砾堆中的卵块孵化较晚。幼虫孵化后群集在原卵块上,气温转暖时上树取食幼芽。以后蚕食叶片。1龄幼虫能借助风力及自体上的“风帆”漂移很远。2龄以后日间潜伏在落叶及其树上的枯叶内或树皮缝里,黄昏后出来危害。幼龄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,随风在临终扩散。后期幼虫食量大,有较强的爬行转移危害能力,能吃光老、嫩树叶。幼虫2分钟可怕型2米。幼虫历期1.5个月。雄幼虫5龄,雌幼虫6龄,若食物不良,可出现7龄幼虫。6月中旬幼虫老熟,于枝叶间,树干裂缝处,石块下,树洞中吐少量丝缠固其身化蛹。6月下旬到7月上旬化蛹最多。蛹期12-17天。成虫自6月底开始于华,7月中下旬为盛期。雌蛾羽化后对雄蛾油较强的引诱力。雄蛾较活跃,善飞翔,日间常在林中成群飞舞,故称“舞毒蛾”。交尾后,雌蛾产卵在树干或主枝上,树洞中,石块下,屋檐下。当幼虫期食物不足时。成虫产卵多,反之产卵少。每头雌蛾一生产卵400―1500粒。雌雄蛾均有趋光性。舞毒蛾的猖獗发生周期大约为8年。舞毒蛾的天敌为寄蝇、绒茧蜂、脊茧蜂、中华金星步甲、线虫、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、质型多角体病毒、山雀、杜鹃等。